黃斑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的原因?中醫對於黃斑病變跟視網膜病變的觀點為何?


文/澄明中醫診所 郭祐睿醫師

黃斑病變(macular degeneration)和視網膜病變(retinal diseases)是眼睛常見的疾病,黃斑位於眼球後部,屬於視網膜內部延續下在中心區域的一部分構造,負責對視覺細節的感知;黃斑面積占視網膜約5%,是視網膜最中央的一塊區域,含有體內最高量的葉黃素與玉米黃素,扮演著視力生成的重要角色,視覺中樞使用了50%的腦細胞來分析黃斑進來的影像,具有能量高、脂肪量高、微血管密度也就是含氧量的特點。

光線會聚集在黃斑部上,需要耗費很多能量,使視網膜成像生成視力,因此黃斑部含有極高密度的微血管,由光線產生能量,光線越多,能量越高,若是能夠讓血流供應高濃度的氧氣,就能加強眼部傳遞影像的能力,這也是使視力更清晰的秘密。

 

黃斑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視網膜問題,主要起因之一是年齡,大概有20%的人口會出現這種疾病,退化性黃斑病變(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, AMD)通常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出現。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吸煙、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過度暴露於陽光等。此外,遺傳因素也可能引起黃斑病變,不過現在發生的年齡也越來越早,很多人30歲左右就產生黃斑病變,當黃斑受損時,可能導致視力模糊、扭曲甚至失去中央視野和細節感知能力;漸漸地,視覺的中心部分會變暗、中心視力下降、直線會變形或扭曲、近距離視覺也有問題。

視網膜病變則是一個廣泛的醫學術語,包括多種不同的疾病都會引發,如視網膜剝離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、高度近視、黃斑病變等,這些疾病也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,如外傷、感染、遺傳、糖尿病等。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和輔助療法等。

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。其中,抗血管新生藥物(anti-angiogenic drugs)被廣泛應用於治療這些疾病。這些藥物可以阻止視網膜上的新生血管生長,降低新生血管的滲漏、水腫,減輕眼部病變,與視力問題。主要使用的藥物有癌思婷、樂舒晴、及采視明三種,然而,這些藥物通常需要定期注射,並且可能伴隨著一些不良反應,例如:眼內炎(眼內細菌感染)、眼內出血、眼壓升高、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。

手術治療主要應用於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嚴重病例。其中,黃斑脈絡膜切除術(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, CNV)是一種常見的手術方法。這個手術適用於一些血管新生引起的視網膜病變,通過切除病變組織和清除致病的新生血管,來保護視力。此外,一些輔助療法,如視網膜光動力學治療(photodynamic therapy, PDT)、雷射光動力治療(laser photocoagulation)和輔助滲透療法(intravitreal injections)等也被用於治療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。

預防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方法包括:

1.戒煙:吸煙會增加罹患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風險。

2.飲食:食物對於視力健康非常重要。食物中富含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葉黃素、玉米黃素、維生素A等營養素有助於眼睛健康,如綠色蔬菜、雞蛋、胡蘿蔔、蕃茄等。

3.減少曝曬陽光:長時間過度曝曬可能會損害眼睛,但短暫的陽光曝曬有助於營造健康視力,因為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需要陽光才能被身體吸收。

4.定期眼科檢查:定期接受眼科檢查,可早期發現和治療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。

中醫認為,黃斑及視網膜病變主要與腎虛有關。腎藏精,精髓上注於眼,因此腎虛可能導致眼部供血不足,進而引發視網膜病變。此外,中醫認為肝火亢盛也是引起黃斑及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之一,肝火亢盛可能影響到眼睛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,進而導致視網膜組織變化。

 

在中醫治療方面,針對黃斑及視網膜病變,中醫主要從強壯UP循環UP光感UP等方面進行治療。強壯UP: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,改善虛弱狀態,增強身體的生命力,不再視網膜受傷害!循環UP:調節眼部的循環,消除炎重反應,減輕模糊症狀,不能讓視網膜失去營養!光感UP:改善眼部的循環,不再讓促進病變組織的持續崩壞,提升光感力!

 

中醫使用了龍膽瀉肝湯、洗肝明目散搭配川七、夏枯草、茯苓、淡竹葉、石膏、石決明等藥,在治療上也發揮了不錯的療效。

 

總結來說,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的原因涉及年齡、遺傳、生活習慣和其他患病風險因素。治療方法主要涵蓋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和輔助療法。預防措施包括遠離吸煙、科學飲食、適度曝光陽光和定期檢查。了解這些知識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預防和治療黃斑病變和視網膜病變。

參考資料:

Lim, Laurence S., et al. “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.” The Lancet 379.9827 (2012): 1728-1738.

Wong, T. Y., & Chakravarthy, U. (2014). The epidemiology of 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. Middle East Af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, 21(1), 9-19.

Liew, S. H. M., Gilbert, C. E., & Spector, T. D. (2016). Genetic influences on the progression of 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.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, 100(10), 1356-1362.

Bowes Rickman, C., Farsiu, S., Toth, C. A., & Klingeborn, M. (2013). Dry 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: mechanisms, therapeutic targets, and imaging.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& visual science, 54(14), ORSF68-ORSF80.

Friedman, D. S., O’Colmain, B. J., Muñoz, B., Tomany, S. C., McCarty, C., de Jong, P. T. V. M., … & Taylor, H. R. (2004). Prevalence of 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. 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, 122(4), 564-572.

Wong, W. L., Su, X., Li, X., Cheung, C. M., Klein, R., Cheng, C. Y., … & Mitchell, P. (2014). Global prevalence of 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disease burden projection for 2020 and 2040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, 2(2), e106-e116.